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香港豪門 富過三代的秘密

2010/10/26

陳雪慧/香港上時財經顧問執行董事

高雄老家傳來讓人心痛的消息。阿萬婆走了,86歲老人家往生依照習俗,高齡壽終不算辦喪事,理應不該傷心的。但讓人心痛的是,曾經在庄仔內算「好野人」(有錢人),有店面一條街的阿萬婆早已分完家產,聽說走時身邊僅剩40萬,有子女連最後一面都避之唯恐不及。

阿萬婆的故事是典型的台灣「田腳仔」家庭悲劇。第一代耕田因土地致富,第二代爭家產兄弟反目,第三代只能看各自的造化了。誰不希望家財一代傳一代,庇蔭後代子孫,但「富不過三代」似乎成了中國傳統式的「好野人」魔咒。

家族信託 破解魔咒
近年在台港富人圈子裡,流行一種財富管理方式──家族信託,正是針對化解這一道魔咒而來。
(邵逸夫獎效法諾貝爾獎運作,圖片提供:亞新社)

台灣富豪成立信託著重節稅保財。在香港,特別用來提防家族企業因子女分家,控股權落入外人手裡。

香港豪門因美人丟掉江山的代表首推郭炳湘。10月5日,香港各大報的頭條新聞:新地分家,郭炳湘(長子)沒份。新鴻基地產(001 6.HK)是香港地產股龍頭,市值達3500億港元(約合新台幣1.4兆),兩年前傳出郭炳湘的紅顏攬權,郭老太震怒拔除長子主席職位,鬧得滿城風雨。兄弟之間為爭奪控股權,對簿公堂。家變最新版本的解決之道是改組家族酌情信託,以防家族江山拱手讓人。

公益基金 商業運作
私募基金行家指出,香港富豪們最初設立家族信託,主要是在199 7年主權移交前夕,希望透過這些海外註冊的基金來轉移資產,不過回歸多年後這類顧慮打消了。隨著香港家族財團勢力日益壯大,富豪們也認識到,家族信託基金不僅可以保全財產,還可以避免公司因子女分家而被解體。長遠來看,透過信託持續分配財產利益也可以讓子孫後代不虞匱乏,避免「富不過三代」的命運。

除了家族信託,基金會也是香港富豪傳家的重要理財工具。華人首富李嘉誠宣稱,李嘉誠基金會是他的「第三個兒子」,會把三分之一的財產分給這個兒子。

台基金會 投資受限
台灣基金會受限於財團法人身分,實際操作被要求與商業利益撇清關係。

香港則不然,公益基金會普遍以有限公司的形式營運,不少涉及商業投資。李嘉誠基金會的新聞經常出現在財經新聞版,3年多前眼光獨到入股facebook(臉書),為基金會賺進不少善款。

肥水不落外人田,李嘉誠基金會日前把部份資產交由其子李澤楷控制的資產管理公司「柏瑞投資」(PineBridge Investment)管理。柏瑞原屬美國國際集團(AIG),今年初才由李澤楷掌控的盈拓集團納入旗下金融版圖。

邵逸夫獎 仿諾貝爾獎
香港業內人士透露,傳媒鉅子邵逸夫家族基金成功的管理模式是行內的必修案例。邵氏家族把從傳媒帝國賺來的錢通過基金投到海外,由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打理,不僅為善款增值,也為慈善工作奠立永續經營的事業基礎。

邵逸夫獎基金仿效諾貝爾獎基金運作,每年頒發高達300萬美元獎金,表揚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,獎金主要來源便是靠資產管理「錢滾錢」。

邵氏基金會早在1985年開始與中國教育部合作,協助發展教育、醫療事業,「邵逸夫樓」在大陸各處遍地開花。個人曾身為邵氏家族企業香港廣播電視TVB員工,也因此受惠。

台灣TVBS(香港廣播電視TVB子公司)1993年在香港清水灣電視城創立,當年北京仍未開放台灣電視台記者派駐大陸。公司開台之初籍籍無名,香港同事經常要待命到大陸採訪,如何跟大陸人介紹自己?筆者有套自我介紹的台詞,屢試不爽,可以說是最好的通關密語。記得當時只要提到老闆是「邵逸夫」,連在貴州山區都行得通。
(李連杰創辦的「壹基金」面臨生死關頭,圖片提供:亞新社)
制度綁手 李連杰難施展
12年前,筆者初到貴州採訪,火車穿越「地無三里平」的貧瘠山區,遠遠見到一棟高聳的「邵逸夫樓」矗立眼前,當時都大吃一驚。至今回想,六叔(港人對邵逸夫的暱稱)透過和中國教育部合作,捐助教育基建,專款專用,才能發揮如此無遠弗屆的影響力,實在是有遠見。

日前「巴比宴」勸捐,令許多中國富豪處於尷尬之地。國情差異,不應苛責。蓋茲基金會若搬到中國,受限於基金會的運作模式,連起頭都有困難。慈善當作事業來發展,需要與時並進的制度配合。

功夫巨星李連杰2年前創立的壹基金,礙於現實選擇掛靠在中國紅十字會,如今也面臨3年合約將到,前途難料的困境。「肯定有一天會停,」李連杰說,「既然沒有紅燈叫停,就一直在黃燈中前行,不要等待。」◎

1 則留言:

  1. 視野越廣,
    想得越遠,
    就能考慮得越周密。
    真是值得推薦的一篇好文章~

    回覆刪除